藝人譚艾珍曾在電影《昨日的記憶》飾演失智老人,片中有一段故事「阿霞的掛鐘」,她傳神地演出了失智者的神情和心情。譚艾珍說,演技的背後有著自己親身經歷,她這一生兩度照顧失智親屬,一次是父親,另一次是婆婆,而兩位都已往生。
譚艾珍小學一年級時,父母就離婚了;當時她跟著母親一起住,直到十八歲那年,父親因糖尿病必須截肢,她開始去醫院貼身照顧父親。譚艾珍說,隔年,父親先是因糖尿病引發其他病症,接著又失智,很多事都記不得了。
小姐,妳知道嗎?我女兒…
譚艾珍回憶說,發現父親失智的那天,曾學過裁縫的她,想為當時坐輪椅的父親裁製長褲;爸爸卻忽然對她說:「小姐,妳知道嗎?我女兒也很會做衣服。」她才發現眼前的父親一直對著她談論「他女兒」的事,似乎已不記得她是誰。那一刻,她心裡好害怕,趕緊打電話隱適美給媽媽:「爸爸好像失智了。」
譚艾珍說,父親年紀很大時才生下她,直到七十多歲開始失智後,父親就都叫她「小姐」;除了和她分享「他女兒」的事情外,也會和她說一些以前未曾對人說過的心理恐懼。透過父親分享的點滴故事,讓譚艾珍了解爸爸當年從大陸來台灣的整個過程。
父親一直記得好心「小姐」
譚艾珍表示,失智者因為想起過去的創傷事件,或是在歷經過巨大變化後,心裡就會啟動自我保護模式;因此,照顧失智者的家屬只要懂得哄他,不要和他計較,就不會覺得照顧失智者很痛苦。
也因此,譚艾珍從不因照顧父親而叫苦;父親失智後不久,因血壓過高昏迷,不到一年就離開人世,但他心裡一直記得有位好心的「小姐」在陪伴他,直到最後一刻。
失智的婆婆最依賴公公
譚艾珍三十多歲時,婆婆也失智了。一向活躍的婆婆跟著孩子移民美國,人生地不熟,看不懂英文,也不會用自動化家電,鄰居又全是老外,生活重心頓失;她一整天呆坐家中,直到晚上家人下班回來才有人可說話,成天悶悶不樂,半年不到,就開始出現失智的症狀。
譚艾珍說,醫師確診婆婆罹患失智症後,一家人先搬到唐人街,之後搬回台北,希望透過環境能延緩病情惡化,但婆婆的情況卻未見好轉。譚艾珍表示,婆婆也是七十多歲開始失智,失智後雖不認得任何人,卻永遠記得且依賴公公;從婆婆失智到往生,八、九年的歲月,公公一直陪伴在她身邊。
見證公婆間動人的愛情
譚艾珍表示,婆婆和公公感情極好,一直形影不離,即使婆婆後來失智也不曾分開過一天。有一回公公因血壓太高住院,婆婆看不到公公就一直追問;後來譚艾珍的先生帶著她去看公公,婆婆立刻開心回房間換漂亮衣服,並慎重其事的化了妝,把自己的眉毛畫得一高一低,臉塗得像小丑一樣白,到了醫院要進病房前,還偷偷地拿起口紅補妝。
活動假牙的適用範圍很廣,因為製作比較為簡便,費用相對較低,由於可以自行摘戴,也就便於修理。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適用的,以下人群不宜採用活動假牙:
1、 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者,生活不便的患者。
2、 對義齒材料過敏、異物感明顯無法克服者。
3.、嚴重的牙體、牙周或黏膜病變未得到有效治療控制者。
一開始戴活動假牙,要盡量推拉基托,而不是推拉卡環,以免卡環變形,力度不能過大,要雙側同時均勻用力,戴假牙時,要將假牙放入對應的位置,用食指指腹按壓就位,不能用牙齒咬合就位,以防卡環變形或者導致假牙折斷。
譚艾珍的老公看到這一幕雖忍不住想笑,眼淚卻流了下來;因為即使婆婆失智,也無法抹滅她對公公深厚的依戀,為人子女更親眼見證了父母間動人的愛牙齒矯正情。
他們回到最原始的快樂
譚艾珍照顧過失智的爸爸和婆婆,也曾在戲裡扮演失智老人。她分享照顧失智者的經驗,建議家屬必須把心情放輕鬆,並保持開朗,才不會崩潰。
而且不要覺得失智老人很可憐,其實可憐的是家屬,更不要認為把失智者送去安養院,就是種遺棄,更無須有罪惡感。
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放輕鬆
譚艾珍說,十九歲時獨自面對失智的父親,並和他一活動假牙起生活,當時年輕的自己也感到很恐慌,但她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放輕鬆,不可以有負面情緒,否則所有情況都會變得更不好,也會使整個家庭都淪陷。後來,婆婆也失智了,因為之前有照顧父親的經驗,加上家人都很開朗,所以看顧起來更得心應手。
譚艾珍曾和女兒歐陽靖說,如果有一天她也得了失智,可以把她送去安養院,她不會覺得是被遺棄;因為讓專業的人來照顧,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才不會脫序。譚艾珍說,雖然爸爸和婆婆失智時,都是家人自己看顧,但她贊成送失智長者去安養院,家人也不需要有罪惡感,認為這是「不孝」。譚艾珍更對歐陽靖說,「妳只要好好賺錢,讓老媽住好一點就好了。」
譚艾珍表示,老人最怕不被需要,因此為了預防老人失智,只要發現老人出現發呆的情況,就必須協助安排他們的生活,鼓勵他們學習或參加各種活動,或是幫忙帶孫子或去當志工;一定要讓腦部持續活化運轉,並且子女應多和父母交談,了解他們的生活作息,以避免失智發生。
切勿和失智者計較
此外,照顧失智的長輩時,切勿和失智者計較,一定要輕鬆面對,隨時保持樂觀開朗的態度,也不要覺得失智者很可憐;因為,失智者只是回到最原始的快樂境界。
她也說,反而是家屬要面對、照顧失智者,比較可憐,所以家屬一定要勇敢樂觀地面對,才不會讓自己和家人的情緒淪陷,生活和工作全都打亂脫序。
想要擺脫天生齒列不整齊,前牙矯正是許多人的必經之路,到牙科診所諮詢矯正時,一般人最關心的就是矯正的時間、價格、材質,以及是否需要拔牙。醫師常在說明治療計畫的時候,不少病人及家屬會恐慌地問:「要拔這麼多顆牙齒喔?以後會不會有問題?可以不要拔牙做矯正嗎?」因此希望藉由以下分享,說明拔牙與矯正之間的關係。首先要解釋矯正拔牙,通常是移除指齒列中間的「小臼齒」,也就是虎牙後面跟大臼齒前面的牙齒,矯正若需要拔牙,通常不離這幾種狀況:1.牙齒太亂、不整齊:亞洲人種的牙弓較窄,所以常常有空間不夠的狀況。如果再加上牙齒尺寸偏大、下巴後縮,那要有整齊的排列幾乎是不可能的。拔牙可以獲得空間,來讓牙齒排列整齊。2.牙齒或外觀太暴:許多人或許有聽過:「矯正後臉變小了便漂亮了!」其實矯正無法改變骨架,但是能夠改變牙齒的排列。利用拔牙來將暴牙拉進去,嘴唇也因此往內收進去,改善較凸的嘴唇跟外觀。曾有矯正醫師這麼傳神比喻「太暴牙就像是水餃內餡太多包不起來,拔牙就是把內餡減少,這樣就包得起來了!」3.牙齒有缺損:如果牙齒有蛀牙或是抽過神經,甚至斷裂殘根,這時候矯正會從健康方面考量及咬合功能,選擇拔除不好的牙齒。這樣矯正不僅能達到美觀的需求,還可以省去原本要做假牙的費用。4.多生牙、天生缺牙、阻生齒:不管是哪種情況,都可能會影響到咀嚼功能,因此會建議藉由拔牙來恢復正常的咬合。
留言列表